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19集课程复讲

夏慧容学长

  
1.“长呼人,即代叫,人不在,己即到”可用在哪些地方? 
“长呼人,即代叫,人不在,己即到”。这个动作很重要,它可以广泛来运用,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。如:
①在家庭中:阿姨来了,在打计算机孩子大声喊“妈,阿姨来了”!这样习惯了就养成很怠慢、很随便的态度。因为尊敬长辈排在次要,玩乐最重要。久而久之,恭敬心就不见了。这种恭敬心对孩子的影响很深远,假如这个礼貌没学好,可能在学校、在他往后的公司都会有尴尬出现。 
  正确的做法是:要教孩子,还要练习如何接待客人。所以,这一条经文不只要讲解,还要实际带孩子操作,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。如:正在吃饭时来客人,六个孩子排成一排,同一时间鞠躬说:客人好!接着,为客人要放拖鞋(拖鞋要放在客人走进来马上可以穿进去)。每一个礼仪的动作,其实都是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他的仁厚之心也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在落实。客人进来他们就说:阿姨,你请坐,我去帮你倒杯水。就请阿姨先坐,然后说:阿姨请喝茶,我去叫我妈妈过来。这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,在家庭当中要学习。 
  ②在学校里:隔壁班老师走进来了,要教导学生。一定要先:老师,你等一会儿,我去叫我们老师过来。跟老师讲了,然后再把老师带过来,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。其实当他在落实礼仪的时候,一个孩子的耐性、沉着就在这些礼仪实践的过程,一直在养成、在培养。 
③在公司行号里:有人找他的朋友或者找上司,如果说:找经理,他在里面。这个客人走过去,结果里面在开会,那就会出现很尴尬的情况。会开到一半,到底是要继续开会,还是要接待客人?这样就很失礼了。假如主管追究起来,谁接待的?假如一而再、再而三出现这种情况,那可能工作就保不住了,因为成事不足就败事有余了。
正确的做法是:先请客人“你请坐”,倒一杯水给他喝,“我去先看看经理忙不忙,您先等一下”。等去了,一看在开会,请示一下,说可能还再十分钟、二十分钟,再过来跟他讲一下,让客人的心里也有所准备。所以,处处符合礼仪,处处就让人家很舒服的感觉。 
  ④政府机关:政府机关接待的都是各国重要的人,或者是他们国家的人民。假如政府单位做事的公务员都不符合礼节,那可能脸会丢到国外去,而且也会让他自己的人民对他失去信心。所以,礼确确实实很重要,孔老夫子才说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,很难在社会、团体当中立足得好。 
2.为什么称呼长辈不能直接叫名,有什么重要性? 
    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,称呼长辈,不要直接把他的名字叫出来,这也是一种恭敬之心。在称谓当中,人与人会愈来愈亲密。但是假如直呼名号,比方夫妻在称呼的时候,都三个字、三个字叫,叫久了,气氛就愈来愈冷淡,甚至于会愈来愈火爆都有。所以这个称呼,应该对尊长都是以“叔叔”、“伯伯”、“阿姨”来称呼。出社会了也以比方说“陈经理”、“陈董事长”,这样去称呼。人家听了舒服,也不至于冒犯他人。 
  在家、在学校也要落实这样的态度。同事,比方说当老师,同事跟同事之间,在孩子面前不要直接说“礼旭老师”,或者“某某老师”,不要这样称呼,因为这样也是都在称老师的名字。应该“陈老师”,“蔡老师”,这也是做个示范给孩子看。虽然大人之间称呼可以亲昵一点,但是小孩还要从小学习谦恭的态度,我们为人老师也可以注意这些细节的部分。这是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。 
  西风东渐,西方人称呼自己的爸爸妈妈都直接称名,有一个朋友就叫他女儿都喊爸爸、妈妈的姓名。喊了几年之后,他女儿跟他讲话已经跟他是平起平坐,这个时候就不好教导。所以,称呼是要树立长幼、尊卑的态度,这个礼也不可废。 
3.“对尊长,勿现能”是什么意思?孩子学才华的目的是什么? 
“对尊长,勿见能”,能力是用来办事,并非作为炫耀之用。在尊长面前,不可以因为自己学识能力高于长辈,故意将它显露出来,压迫长辈以提高自己的地位。这种狂妄的心理,趾高气扬的态度,反而让旁人感到厌恶,应该收敛起光芒,学习温和谦恭才是。如现在孩子补习,目的是“别人都去了,我不可以输给人家”或是“人家都会钢琴、跳舞,我不会不行”,假如都是为了跟别人攀比,好面子,那孩子这些才艺学了之后,不单没有什么大的好处,因为学杂了就学不扎实;不单没有好处,还可能沾染了这种虚华的风气,学了之后,常常想要去跟别人炫耀。所以,我们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。 
 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要有志向:学艺术这个才华要能造福人群,所谓社会国家者,应该是互助之体也,每个人奉献他的能力跟才华来利益团体。所以家长要会引导,比方说学音乐要像李叔同先生这样,要立定高的志向,要能“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”,用音乐来改善社会风气。当家长这样去引导,孩子又有志向,相信他的学习一定会跟其它的人有所不同。当孩子只是为了炫耀,这个孩子学习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不能突破。因为当他喜欢跟人比来比去,他就患得患失,情绪化会很严重,到时候就爬不上去。但是他有志向的时候,他会不断鼓励自己向前,所以志向已经决定了整个成败的关键。 
  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提到读书应该志圣贤。现在的人读书都志在赚钱。范仲淹读书的目的在要找到一个、要掌握一个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机会。所以那种心境跟只为了功名读书的读书人,念出来的效果绝对不一样。教育在“慎于始”,慎于一开始,家长引导孩子学习才华、技能,也要有正确的观念。 
  所以,不可以“见能”是长养他谦卑的态度。《易经》里提到“谦卦,六爻皆吉”,《书经》里也提到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。在《易经》的六十四卦当中,每一卦都有吉凶参杂,只有一个卦是所有六爻都是吉,只有一个“谦卦”。所以一个孩子懂得谦卑,他是可以无往不利。《了凡四训》这四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学当中,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谦虚的益处。袁了凡先生当初去考试,也参加过好几次进士考试。每一次还没有考以前,他观察要考试的这些同学,他会发现有些人特别谦卑,谦光逼人,对人都很恭敬、很谦逊。虽然这些同学有的年纪很轻,但是他就觉得他一定会考上,结果考试结果果不其然,谦虚的人都考上了。所以,要时时提醒孩子常存谦虚。因为纵使今天的才华再高,这个才华也不是靠自己形成的!是在成长的过程,非常非常多的人给予我们照顾、提携。所以愈有才华应该愈能感念这么多人对我们的付出,有这样的心境自然就不会傲慢。所以“对尊长,勿见能”。
4.如何引导孩子行鞠躬礼?
“路遇长,急趋揖”。在路上遇到长辈要主动过去打招呼,有些孩子从小就不习惯对大人行礼,当他都不主动跟大人行礼,这种人情世故就会不懂。所以要告诉孩子,遇到长辈一定要向前去问好、鞠躬,这个是见面的礼仪,要让这个动作内化成他的恭敬之心。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有些已经养成的坏习惯,要有耐性把他修正过来。如一位父亲、母亲很用心跟老师配合,教孩子鞠躬。他妈妈带他去幼儿园时遇到老师,要跟老师鞠躬,那男孩子站着不动,结果他妈妈就开始跟老师鞠躬,她说:你就像妈妈这样。这个母亲鞠了差不多十个躬,孩子如如不动。不过因为要上班了,他妈妈就急忙要离开,走到小区门口觉得不对,教育要慎于一开始,一开始没有把他教会,往后要教就会愈来愈困难。她就打一通电话给她先生,她先生马上就赶过来,两个夫妻一起走到孩子面前,说:现在爸爸教你鞠躬,跟老师鞠躬。然后他爸爸就一直鞠躬,也不知道鞠了多少躬,这个孩子站在那里就哭起来了。父亲的这一分真心,让他这一颗食古不化的心融化掉了,孩子当场也跟老师鞠了一躬。而当他那一躬能鞠下去,往后就不困难了。所以,教好一个孩子,确确实实亲师合作特别重要。这位母亲很有教育敏感度,因为孩子被这么多人宠爱,对人没有恭敬之心,所以她处处也在调伏这个孩子傲慢,希望他恭敬。每一次在他们小区要离开的时候,因为小区都有保安人员,所以她就叫孩子:来,跟叔叔问好,问早。这个孩子每一次都不愿意。有一次他的母亲就在这个保安人员旁边,就跟孩子讲:今天你不鞠躬,我们就不上去。孩子还是硬是不鞠躬,她就跟孩子讲,她说:到国家领导人,还有所有在工作的人,每一个人对社会都有贡献,都值得我们尊敬;而你们年纪这么小,都是要父母照顾,还有很多人替你服务,所以你应该主动跟这个叔叔感谢,跟叔叔问好。就当着这个公安人员的面前教育这个孩子,当孩子把这些道理都能够听进去,都能够跟这些长辈鞠躬,相信所养成的这一分恭敬的态度,将对他一生受用不尽。 
5.大人之间如何正确地行见面礼? 
见面之礼可以鞠躬,大人跟大人之间现在一般用握手。握手是西方的礼仪,中国一般也都是鞠一个躬,当然遇到长辈我们就要“急趋揖”,要主动去鞠躬。面对长者可以鞠个礼,平辈就很自然鞠躬,当看到人与人见面这样鞠躬,感觉很舒服。 
目前很多场合都是用握手来打招呼,握手应该注意:
①握手是谁先伸出手来比较符合礼仪?
长辈跟晚辈:长辈先伸手,晚辈再伸手,不然就鞠个躬就可以了。
上司跟下属:上司先伸手,下属再伸手,这个顺序不能搞颠倒,不然可能会有尴尬的情况出现。
男生跟女生:女生先伸手,男生再伸手,不然男生伸出来,人家不跟你握,你也很尴尬。这是顺序。 
②握手应该注意哪些动作,哪些态度?
眼睛:眼睛要看对方。不然,对方会觉得没诚意!这种情况有,因为在宴会当中,遇到很多朋友,在跟他握的时候,眼睛看着另外一个人,握过来,“你好,你好”,心不在焉,很没诚意。所以眼睛要直视对方。 
手:手力气不要太大,不然会把人家捏得很痛。其次,握得位置也要对,比方说很多人握得时候没有力度,像职业病一样跟人家碰一下就好了,这个都没有诚意。第三,要注意握的“时间”不可以太长,尤其男生与女生握手时,这一点更不能犯过失。当我们处处都能够注意到,那别人跟我们握手就很欢喜。
③介绍:要互相介绍,这个介绍的顺序很巧,刚好跟握手的顺序倒过来。比方说,长辈先伸手,晚辈再伸手。介绍的时候,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,把下属介绍给上司,把男生介绍给女生,刚好是转过来的。所以礼,我们在《礼记.乐记》有提到“礼者,天地之序也”,天地很自然的顺序跟规律。这个是介绍的要注意的情况。 
  ④递名片:不要把装名片的袋子拿起来,你一张,你一张,这样给人家感觉不够尊重别人。当一个人不尊重别人,其实已经也不尊重自己,所以俗话叫“自取其辱”,你不敬人,事实上已经是不敬己了。所以一张拿起来,双手递给别人;而且递得时候应该用对方接过来就可以看的那一面,假如递反了,他还要转过来看。这细节也处处流露出处处替人着想。 
  ⑤接名片:接过来一定要先看一下,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,不只对尊长如此,一般人与人相交往,假如是总经理,假如是科长,就以这个称呼来尊敬他,他也会觉得很欢喜。所以,接名片一定要先把姓看好,比方说陈科长,“陈科长,您好”。你不要拿过来也看不清楚他姓什么,突然坐下来要交谈了,才想到忘记了,然后又再拿出来看,就怪尴尬的。 
  ⑥放名片:以可入在皮包里。很多的人就直接把它放在餐桌上,刚好在吃饭的过程,那个汤滴来滴去,对方一看会觉得:你对我的名片这么不尊重,可能给他的印象就很不好。当我们处处有礼,就留给人家很好的印象,就跟人家搭起一个友谊的桥梁。所以见面的礼仪,我们也不可忽略,这是见面之礼。 
6.当我们在车上、路上遇到长辈或是送客时,该用什么礼仪对待尊长?  
“骑下马,乘下车,过犹待,百步余”,这是叙述到古代交通工具,坐在马上,坐在车上。当我们坐在马上遇到长辈,就应该赶快下马。因为坐在马上遇到爷爷:爷爷,你好!这样很不恭敬,要赶快下马。或者是坐在车上,也应该先下车行礼。推而广之,可能你刚好在忙,比方说你在打计算机,长辈来了,应该先放下来,先问好。处处不要忘失了这个恭敬之心。 但是假如现在坐在车上,车子正在高速行驶,突然发现叔叔在开车,就不能把车窗摇下来叫叔叔!这个就会有安全的顾虑。所以,学礼要学得灵活,不可以学死了
    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!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